鏀惰棌鏈珯  |  璁句负棣栭〉  
当前位置:首页>>检务指南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
时间:2019-02-21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世界范围内已将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列为除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世界公害。未成年人的犯罪不仅危害到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而且也给未成年人自身和家庭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是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正)就是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保障,这部法律的实施也充分的体现出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述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概念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我国现行刑法也是以十八周岁为界限。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我国具有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这一规定显然将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排除在“未成年人”之外,因此本文中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未成年人”是指从其出生的年月日起计算已满14周岁而尚未到18周岁的公民。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1、犯罪群体多集中在初中阶段

从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大数据来看,初中生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群体,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新收未成年人案件中,被告人以初中生为主,占比68.08%,成为预防犯罪的主体人群。

2、犯罪类型增多

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案由扩大到九种之多,其中侵犯财产型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80%还多,主要是盗窃,特别是团伙形式居多,这与未成年人的物质需求与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高消费问题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近年未成年犯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案件有所上升。

  3、犯罪的突发性较强

未成年人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未成熟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此刻心态不稳,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他们的犯罪多数情况下属未经预谋的随机行为,常因一时冲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也正因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这一特点,让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成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严重。在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家庭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因素,留守家庭、离异家庭、流动式家庭、再婚家庭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排名前五。家庭是在学校之前未成年人首先接触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状况、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和管理者,未成年人父母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未成年人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对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父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往往存在真空,不能为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对待未成年人的管理也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粗暴的方式上,无法从心理上给予未成年人正确的引导。

(2)畸形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小视。家庭的和谐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品德、思想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畸形家庭使许多未成年人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交流,做事情容易偏激,另一方面,因缺乏必要的家庭关爱和父母的管理,没有必要的约束,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2、学校的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之外的另一主要活动环境,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导向性的,因此学校的教育成功与否,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又一重要因素。

(1)部分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或陈旧。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对法律观念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缺失,忽视对学生行为的正当引导。

(2)少数教师的教育手段不正当,造成了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伤害。有些教师的在课堂上的言语不当,不仅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感情,更重要的是使其产生了逆反心理,排斥对其的正当教育。

3、社会因素。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肥沃土壤。社会中的某些拜金主义思潮,贪污腐败、生活腐化、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等,歪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

(1)随着手机的普及,通讯方式的快速发展,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把不良的网络文化传播开来。对未成年人产生的消极影响和毒害作用也不可小视,未成年人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里,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不良影响,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弱,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宣传不到位也是一重要的社会因素。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内部因素

1、生理上的因素。犯罪的发生与人的体力发展是相适应的,随着未成年人体力的不断发展,首先使其具备了犯罪的能力,身体的成长,内分泌非常旺盛,精力和体力非常充足,性发育也逐渐成熟,但由于心理水平提高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其在这一成长的特殊时期如缺乏正确的引导,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极易走上歧途。

2、心理上的因素。首先未成年人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每个身处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展到对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家长对孩子管理一味的娇惯,使未成年人养成任性,自私的不良性格,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互相攀比成风。一旦达不到满足就会通过违法手段满足自己欲望。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因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有区别于其他犯罪预防的特点。

1、首先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象特定。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身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行为方式极易受外界影响等诸多特点,这些都与成年人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就要有别于成年人。

2、预防主体的多样性。学校、社会、家庭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此外,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前预防也是一切负责和关心未成年人事务的组织的义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一章第三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多样性。

3、预防内容的双重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包括预防没有犯罪经历的未成年人犯罪和预防有过犯罪经历的未成年人不再犯罪的双重性。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

预防是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有效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是一项关乎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任重道远的工作,具体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地努力相互协作。

1、改善家庭环境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自身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加大宣传,让每个家长意识到其在孩子成长中的责任和地位,提高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意识;其次,改善家庭环境,通过对家长的教育,使家长能在未成年人心理起到正确的表率作用。

 2、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和道德教育。特别是学校要负起对未成年人法律教育的主要责任,改变旧的落后的教学体制,把教育的中心从学习成绩上转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促进未成年人教育体制的均衡化,以科学的理念及正确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向正确的生活学习方式发展,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我院实施的法制进校园活动,通过检察官们担任辖区内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的对在校学生上法制课,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讲解,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发挥了应有作用。

3、整合全社会社会力量,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政府的公安、文化部门要加大对非法出版物和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减少不良的文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错误引导;其次,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未成年人的业余活动场所的建设及管理;最后,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统一行动起来,把工作对象、预防措施、工作责任逐一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身上,与业务、生产、经营、教学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切实负起管人、育人的责任。

12309妫瀵熸湇鍔′腑蹇
娉曞緥娉曡
  鍙嬫儏閾炬帴
 
鐗堟潈鎵鏈夛細鍐呰挋鍙よ嚜娌诲尯纾村彛鍘夸汉姘戞瀵熼櫌
鍦板潃锛氬反褰﹂珮鍕掗晣涓滈涓矾  閭紪锛015200 鑱旂郴鐢佃瘽锛0478-4218011
鎶鏈敮鎸侊細姝d箟缃 ICP澶囨鍙凤細浜琁CP澶10217144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