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
《梦溪笔谈》与盐
时间:2022-12-16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有三篇文章说到盐,即《解州盐池》《食盐产销》和《陵州盐井》。沈括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盐呢?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是盐对人类的重要性。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人离开盐将无法生存,盐还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在中国古代,许多战事都是因盐而起,如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秦蜀之战等等,所以有“得盐者得天下”之说。纵观华夏民族史,它的诞生与形成,与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科技和文化最发达的时代,作为科技产物之一的盐业更是如日中天。按沈括所述,河北、福建、陕西等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了采盐术,其中川南的卓筒井采盐术最为先进,那一带有盐井数千口,盐灶房上百家。作为那个时代的科学家——沈括,他关心关注科学就理所当然了。另外,著书立说之人,都是时代的记录者,蓬勃发展的盐业必然会走进他们的视野。所以,不仅沈括浓墨重彩地记录了盐,苏东坡的《蜀盐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文同的《丹渊集》等,也大书特书了盐,并为中国古代卓筒井的历史和世界地位留下了不可辩驳的证据。

  那么,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人们见惯不惊的盐,到底说了些什么呢?沈括从盐产生的角度出发,把盐分为了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砂石盐等六种,把之前史书上提到的几十种盐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归纳分类。因为此分类定义准确、科学而成了后来相关专家的共识。

  沈括说,盐“卤色正赤”。那么盐为何是“赤”色的呢?他没有解释。当地人认为那“赤”色是“蚩尤血”。显然,那是神话。准确地说,是盐水中的碘、泥沙、铁质和硫磺镁等混杂所致。所以,那“赤”色呈泥红色,或桃红色。在茶马古道澜沧江上的红盐,就是那样形成的。反之,没有了那些混杂物,就是今天市面上普遍见到的白盐了。但是,不论红盐还是白盐,其作用和价值都大同小异。

  陵州(今岷江、沱江流域一带)的盐井,与都江堰的广都盐井一样,是典型的“大口浅井”,掘井技术远远落后于大英的卓筒井。沈括说,陵州的盐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那“阴气”到底是一种什么“气”呢?应该是沼气,或二氧化碳等。而卓筒井是“凿地植竹”的“小口深井”,即口径10至20厘米,掘井人不需要进入井中作业,即便有“阴气”,也不会“辄死”。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盐税,一直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经济来源。民国时期,盐税是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1937年,所收盐税占财政总收入的22.9%。“盐岁自抄三百万,供河北边籴;其他皆给本处经费而已”,说的就是收盐税的事。即河北当地每年从中收取三百万贯,供边防地区买粮,其他地区的盐税都给本地政府作经费使用。其实,这只是桌面上的事。私下里,相当一部分所谓的盐税,皆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了。另外,古时不仅盐税名目繁多,而且税收昂贵,几乎压得盐民们喘不过气来。

  《梦溪笔谈》关于盐的记述,不论是盐池、产销,还是盐井,都是粗线条的,如果要更详细地了解生产盐的工具和工艺,还得看苏东坡的《蜀盐说》。苏东坡生长、生活于采盐技术高度发达的四川,而沈括却生活于采盐技术相对简单的江浙。不过,在交通闭塞、信息渠道单一的那个时代,《梦溪笔谈》能够著成已经非常不易了。

来源:检察日报